又是開學日子,家長和小朋友都開始迎接新學年,雪雪也正式讀 K.1 了。我們當然在課前課後都不忘鼓勵讚賞孩子,希望孩子能盡快適應學校,在學習中成長。

大家也不會否定 Positive Reinforcement 的重要,既然正面鼓勵比加以批評好,用讚賞比懲罰好,哪真正要問的問題便是,點樣鼓勵同讚孩子對先至係好?


讚要及時


這個及時,不單止是當孩子做了特別的「好事」時才讚,而是在他沒有做錯時,都要給他鼓勵。平日兩小姊妹都總會爭嘢玩,雪雪跟雪糕今天沒有爭玩具玩,作為媽咪除了心存感恩,也應該要多多鼓勵她倆,這樣我們才真正幫助孩子改善他的不當行為(misbehavior),當我們以讚好推動孩子更多「和平地玩玩具」,出現爭玩具的比例便自然減少。

有時放工回家,累了一整天,當然想輕鬆一下,明明看到孩子玩得好地地,不消一會,就搶玩具爭執起來。見此情況,自然氣上心頭,開口就想責罵孩子。不過,這樣的反應,孩子會有甚麼感受呢?

  1. 我在沒有爭玩具時,父母並不沒有理會我
  2. 我在跟妹妹爭玩具時,父母會有反應,但他們會罵我

結果,不用多解釋,自然是變相鼓勵了孩子在我們面前爭執更多,而我們亦只會更心煩,更讚不出口。要結束這惡性循環,唯有由我們首先開始改變,從孩子進行「正常行為」時,就願意不吝嗇地作出肯定、讚美,如此,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才會扭轉過來。

其實真的不必只在孩子做特別好行為時,才給予孩子鼓勵:砌 Lego 沒有大吵大鬧,為甚麼不值得讚孩子「專注、好用心砌 Lego」? 食飯時沒有倒瀉到一地都是,為甚麼不值得讚孩子「懂得好好使用餐具、沒有浪費食物」? 晚上沒有尿濕牀時,為甚麼不值得讚孩子「愈來愈大個仔、可以控制幾時 wee wee」? 用肯定式互動取代責備,何樂而不為?


不一樣的價值觀


除了在書本常見的,不要讚「結果」/「聰明」而是讚「過程」、少作「社會比較式讚美」,以及別讓讚賞取代內在誘因等原則,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透過讚美和肯定,為孩子帶來一套有別於社會的價值觀?我們有沒有相信,並真誠地讓孩子相信,他們不是做不到和做不好一些事情,只是時候未到 (Not yet)。

當我們願意用這樣的角度看孩子,讓孩子相信他依然在 learning curve 上,即使今日未做到,只是 Not Yet,有一天他會學懂的;I can’t do it, yet 而不是停留在 I can’t do it。 唯有父母能擁抱這種相信孩子能夠「成長」的心態,孩子才有足夠空間及力量去發揮所長!

最後,亦最重要的是,一切獎罰、讚罵全都是有條件的 (conditional);唯有愛,從沒有條件(Unconditional),讓孩子明白這一點,比一切都重要!